东莞市可园博物馆2022年年度报告
2022年,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旅体局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馆明确工作重点,以服务游客为中心,以专项工作为抓手,狠抓落实,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业务创新能力,稳步推进安全管理、文物保护、社教活动、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努力展现城市文化新形象、传承岭南传统文化、服务“双万”城市发展。
一、收入支出情况
2022年,东莞市可园博物馆项目收入1030.78万元,项目支出1030.78万元,观众接待量达到27.36万人次。
二、业务工作
(一)博物馆环境提升
与莞城街道保持沟通联系,并对博物馆二期工程——“原莞城三中及博厦小学校区园林改造工程”融入可园北地块“和园”项目规划设计达成一定共识。
参与了穗深城际轨道交通规划设计、论证,建议项目组在设计与施工期间严格按照《文物法》相关规定,做好“文评”等工作。
实施东湖驳岸环境整治项目,消除围墙倾斜的安全隐患,优化植物配置,拓宽沿湖通道,严格把控施工质量,提升沿湖环境,很好营造了“一年四景”园林氛围。
(二)抓好文物征集和文物管理,增强业务拓展文物支撑
1.加大文物征集力度,夯实馆藏文物基础
修订了《东莞市可园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办法》,成立藏品征集机构,进一步规范、完善我馆文物征集工作。今年以来征集藏品80件套(实际83件),其中包括莞籍名家李凤公、容祖椿,岭南画派“天风七子”、黄少强、伍德彝,广东国画研究会成员邓芬、李瑶屏等名家作品与画册资料等,以及莞籍名家邓尔雅、李凤公篆印章。
文物征集工作照片
征集藏品
2.园林古建筑的日常维护与监测
借力与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完成了邀山阁的日常变形及震动监测工作,作为常年监测项目,在常规监测中,增加关注气象特殊情况下的监测;开始实施可园环境监测(气象、水文),全面采集与记录降雨、风力、气温、湿度等要素,以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古建筑监测体系,为可园古建筑的预防性科技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深度了解了关于“东莞可园防雷工程”国家财政资金申请工作,也准备好相关材料;完成了年度白蚁防治以及日常零星养护工作。
3.严格执行安全管理规程,全面落实管理责任
一是坚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依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可园博物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立本馆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分管有主抓、部门有区域、员工有岗位,层层抓落实,人人有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全年召开全馆安全生产专题会议2次,部门安全工作会议12次。
二是坚持全年统筹与重点关注相结合。推行全年消防工作常规化、日常化,统一规划、安排,包括巡查检查、培训演练等;同时重点关注不同时间点、安全部位如重要法定节假日,以及邀山阁、绿绮楼等古建筑部位。全年举办20余次安全教育培训、技能培训、演练,每年进行10次以上消防演练、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等;文物检查、消防检查以及专项检查20余次,消除潜在消防安全隐患。
三是强化安全生产月专题活动。以每年安全生产月为契机,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政策,开展系列安全生产活动,以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安全理论水平,提升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确保人、财、物的安全。开展员工培训,组织防汛、水带抛接、防暴器材使用、消防器材使用等安全生产知识及技能演练24次,约500人次参加。
四是加强设备维护,组织安全评估。加强消防、安防设备维护,开展消防安全评估,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等,确保设备安全运转。并多次接受省文旅厅、市文广旅体局、莞城消防大队、市公安局、莞城公安分局、市气象局等各级部门十余次检查。承办市文广旅体局举办的《2022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系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暨推进系统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现场会议》,取得良好示范效果。
2022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系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暨推进系统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现场会议
(三)紧扣文化热点,举办主题多元、层次丰富的陈列展览
一是立足馆藏研究,推出馆藏书画系列展览。成功举办《张氏家族与居巢、居廉书画展》《守望传统——馆藏广东国画研究会书画展》《晚清风尚——东莞可园馆藏铜版画展》等一系列馆藏文物精品展,为广大市民奉上精美的文化大餐,深受观众喜爱
二是立足东莞本土文化特色,推出莞邑文化主题系列展览。成功举办《铜岭古风——东莞书法名家书历代咏铜岭·鼓镇峡风物诗邀请展》、《浓墨重彩——粤剧花脸艺术影像展》等8项精品展览,让观众领略极具视觉张力和民族特色的粤剧艺术风采,感受传统艺术的旺盛生命力,传播东莞本土历史文化。
三是紧扣热点,举办馆际联展。引进云南安宁市博物馆《螳川遗风连然古韵——安宁名碑名帖拓片展》,让东莞市民领略碑拓的文化魅力,引进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神工意匠——古代建筑知识展》,为东莞市民奉上一场精美的古建筑观赏盛宴,通过展览交流加强不同城市间地域文化交流。
时代标程美在湾区——中国艺术名家精品展
螳川遗风连然古韵——安宁名碑名帖拓片展
晚清风尚——东莞可园馆藏铜版画展
浓墨重彩粤剧花脸艺术影像展
(四)以服务社会为导向,打造可园文化品牌活动柜
1.成功举办“中秋可园——岭南园林实景秀”,打造本年文化爆款品牌
9月9日晚,成功举办在可园举办“中秋可园——岭南园林实景秀”,活动以实景演出的方式,还原一场穿越百年的诗画雅集。本次活动巧用“文化+科技”方式,用光影、水雾,打造音视效果,全景式呈现岭南地区丰富多彩的中秋民俗文化活动,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充分展示了莞邑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据统计,本次演出吸引了超500万海内外网友在线观看,包括人民日报客户端、中视新闻、央广网、文旅中国、凤凰网等10余个媒体平台直播,全球网友共享视听盛宴。
“中秋可园——岭南园林实景秀”现场
2.以传统节庆为切入点,丰富市民节日文化生活
包括春节前“迎春挥毫送春联”活动,春节期间“迎春”系列活动,内容涵盖传统音乐表演、古筝、扬琴、粤曲等,一方面增添春节气息,将新春美好祝福送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也极大的丰富了留莞群众假期文化生活;端午节“知节俗情浓端午”文化体验活动、“‘浓墨重彩’粤剧脸谱制作”活动,以亲子家庭为对象,以经典诵读、民俗体验、互动教学、脸谱制作等多样化形式,让青少年共同参与体验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深化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展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
延续我馆固有品牌,举办“可园故事进校园”“第七届可园杯东莞市青少年硬笔书法现场大赛”“可园小学士”等传统项目,其中“可园故事进校园”首次走进东莞康复实验学校,为特殊儿童讲解、感受可园园林建筑艺术及故事,让学生感受东莞城市厚重文化。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举办“第七届‘可园杯’东莞市青少年硬笔书法现场大赛”,共有170家学校、机构组织参加,作品2600多件,决赛现场有一百余人参加,代表了东莞青少年硬笔书法水平。“可园小学士夏令营”从2014年起举办至今,深得家长孩子们的喜爱,今年四期活动吸引近200名小朋友参加,夏令营以建筑重温历史,以建筑再现精神,让孩子们了解革命历史建筑,瞻仰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
4.顺应打卡博物馆潮流,举办手机摄影公益培训
随着东莞“文化强市”的推进,博物馆越来越受到社会高度关与喜爱,“打卡”博物馆成为群众尤其是年轻人最直接的文化体验。9月17日,我馆举办了“去博物馆拍视频——手机摄影公益培训”惠民活动,邀请了东莞人气视频博主担任主讲,以可园为拍摄主角,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为学员讲授时下最热门的视频拍摄技巧,用视频记录富有岭南特色的园林美景。以新的形式促进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深入了解莞邑文化。
以传统节庆为切入点,丰富市民节日文化生活
第七届“可园杯”东莞市青少年硬笔书法现场大赛现场
可园小学士夏令营
5.策划多项宣传活动,提升可园知名度
参与东莞市文广旅体局承办的“活力广东,现代湾区”东莞、惠州、韶关联合旅游推介会以及东莞广播电视台举办的“传媒之夜·城市文化品牌活动”,走进江西南昌和湖南长沙推广可园文化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介可园优秀传统文化。
媒体报道截图
(五)加强支部建设,推动党建工作上台阶
在年初召开会议,研究党支部与全馆全年发展工作。结合“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核心任务,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党建引领文博新征程”为目标,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评星定级”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党建与文化服务工作的深度融合,赋能文博发展新征程。
1.创新打造党群驿站,强化支部阵地建设
进一步改善党员会议室、活动空间,增强党建氛围,展现党员精神风貌以及引领业务发展。利用石雕园小木屋创建党群驿站作为服务群众的第二空间,党员、群众可以在此了解东莞革命建筑、阅读歇息、业务交流。
2.组织“党史故事大家讲”主题活动,彰显党员风采
在学习党史基础上,开展“党史故事大家讲”主题活动,支部书记赵长庆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永葆党员先进本色”为主题讲党课;各位党员积极撰稿,从感动自己的一个故事出发,从查询历史事实、撰写演讲稿、小组演讲、支部展演,各个环节精彩纷呈。较好展现了党员精神风貌与业务素质。
3.积极落实“双报到”,下沉基层服务群众
积极主动落实“双报到”,服务西隅社区、服务社区群众。积极参与社区防疫工作,为可园广场核酸筛查检疫点提供场地、设施以及后勤支持,党员干部及员工积极投入服务现场、服务群众;开展“戴口罩严防控·全民齐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响应市委组织部号召,多名党员职工迅速加入文广旅体局抗疫工作队伍,下沉松山湖防疫一线,冲锋在前。
开展党建活动
“党史故事大家讲”主题活动现场
(六)完成疫情防范工作
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各级疫情防控部门文件精神与要求,严格按照文化场馆、景区防疫要求,坚持落实预约、扫码、测温措施,实施公共场所、洗手间、办公区域进行按时消毒,给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游览环境。加强员工防疫管理,储备充足防疫物资,开展疫情防控专项培训和应急演练,较好完成防疫工作。
疫情防控检查
东莞市可园博物馆
2023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