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可园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 年)

东莞可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之一,是岭南园林建筑瑰宝,也是一处弥足珍贵的优质历史文化遗产。以东莞可园为依托的东莞市可园博物馆,是一座公益性、专题性博物馆,承担着收藏、研究和展示岭南古典园林建筑、“居巢、居廉”及岭南画派作品,传播岭南建筑文化和岭南画派艺术的历史使命。

为更有效保护和利用好东莞可园园林建筑,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擦亮岭南画派和岭南传统园林的品牌,将之打造成国家乃至东南亚“岭南园林与书画艺术”的重要文化品牌,创新博物馆发展,我们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东莞市可园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内容如下:

一、“十三五”期间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发展概况回顾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在全面贯彻《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东莞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以安全生产为保障,以规范管理为手段,以服务观众为目标,在环境提升、文物保护、学术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

——积极推进,环境整治效果不断提升。完成了博物馆二期工程——博溪渔隐(旧三中)区域概念设计,为下一步工程实施奠定了基础;利用现有资金,对北门广场与西面荷塘周边环境整治提升、东面博溪渔隐(旧三中)区域旧建筑拆除与初步建设以及西北停车场环境整治,博物馆周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舒适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改善园区标识系统、增加LED显示屏,改善公共洗手间,提升综合馆区停车场管理系统,优化园区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设施得到进一步提升。

——传承文明,文物保护力度不断强化。在可园园林古建筑保护方面,积极开展主动性保护,实施了“东莞可园双清室与钓鱼台”修缮工程、“东莞可园东南片区屋面”修缮工程等,使得可园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开展邀山阁检测、绿绮楼承重检测等项目,对古建筑进行监测,为园林保护以及开放服务提供可靠数据依据。在文物收藏方面,加大文物征集力度,通过捐赠、拍卖、收购等方式,征集到包括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构件如石质建筑构件、满洲窗、三雕两塑等、莞籍及岭南名家书画等藏品240件/套,使馆藏达12621 件/套,馆藏文物得到进一步丰富,馆藏系列进一步完善,这为博物馆展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物保障。

——务实进取,展览策划思路不断开阔。在基本陈列方面,完成了《可园主人张敬修》《莫伯治与岭南建筑艺术》基本陈列改陈工作,坚持历史性与人文精神协调统一,以图文结合、文物文献、图表说明、创作画、新媒介、雕塑、场景复原等多种展览形式,在内容上、形式上都有较大提升,更加符合时代审美标准与教育功能。在原创展览方面,初步完成了“容庚与东莞”的课题研究工作,筹划举办《容庚与东莞》大型主题展览活动;坚持学术性、原创性,举办了《走向世界的岭南庭园》《二居”——全国写意花鸟画学术邀请展》等高水平展览,并取得很好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在临时展览方面,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原则,将本馆《岭南风,名园韵--可园博物馆馆藏岭南书画名家精品展》《晚清风尚——东莞可园馆藏铜版画展》《凝固的诗歌》等原创性展览赴北京、福州、浙江嘉兴、山东菏泽、苏州、云南丽江、大理等地,取得很好展览效果;牵头策划《大唐之美——一带一路背后的器用》《无言之美——四大名园馆藏书画展》《晚清风尚—十九世纪中国服饰西洋版画展》,先后引进《园韵文心--苏州园林文化特展》《花.忆江南——常熟博物馆藏画鸟册展览》《掌上丹青——豫园馆藏书画扇面精品展》《妍妙天成——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容祖椿百花图展》《康有为手迹展览》《百年海派--嘉兴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山西晋祠铜镜展》《泰山石刻拓片》《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馆藏北方剪纸展》,大大加强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提高了东莞乃至岭南文化在不同城市之间的认识度与美誉度。

——打造品牌,宣传教育方式不断拓展。坚持“文物资源+品牌活动+基地共建”的宣传教育模式,以文物资源为依托,以品牌活动为载体,以基地共建为平台,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以传统节庆为切入点,创建“我们的节日”品牌活动,积极策划“迎春”、端午节“知节俗 情浓端午”等传统节日活动,丰富市民节日文化生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学校共建基地为平台,深化博物馆与学校合作,针对未成年人精心策划“可园故事进校园”“可园小学士”等品牌项目,将展览、讲座、活动送进校园、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乡土文化教育;与东莞市硬笔书法协会、东莞市科技协会联合策划举办“第三、四、五、六、七届‘可园杯’东莞市青少年硬笔书法现场大赛”“东莞市中小学科技大赛”等,强化传统书画艺术教育与科技教育。

——加强积累,学术研究基础不断夯实。围绕本馆办馆宗旨,加强“岭南传统园林建筑”“岭南画派”两个主题研究,根据新增历史材料以及研究成果完成了《可园园主张敬修》《莫伯治与岭南建筑艺术》基本陈列改陈文字脚本的撰写;组织承办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分)第二十九次业务研讨会暨旅游景区文创产品展示推介会,“回望二居”全国花鸟画研讨会、广东四大名园业务研讨会等系列较大型的学术研讨会;每年定期邀请大批专家学者来馆进行学术交流,定期开展园林建筑、书画艺术研究的系列讲座;积极借力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以及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景区协会遗产和文物保护分会等机构力量,初步构建了高层次文博合作平台;出版《张敬修资料汇编》《可园传统文化大讲堂讲义选编(第一、二辑)》《“回望二居”全国花鸟画研讨会论文集》等。

——强化管理,安全保障不断得到加强。依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定了《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及相关安全工作规程,完善了本馆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强化了人员培训演练,实施了“用电安全监测系统项目”,提升了消防安防管理系统,坚持设备专业维护。“十三五”期间,召开全馆安全生产专题会议10次、部门安全工作会议60余次,举办安全教育培训与技能演练100余次、突发事件应急演练30余次、文物与消防检查20余次,有效消除潜在安全隐患,全馆安全保障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多次接受省、市各级部门检查中,获得专家与领导的高度好评。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在全馆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影响力不够,没有深入挖掘东莞可园这一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优质文化品牌;工作人员基础文化素养不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与综合能力不强;文化服务创新不足,思路狭窄,不能很好与时代结合、观众文化需求结合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环境亟待改善提升。博物馆二期工程——博溪渔隐(旧三中)区域工程未能实施,使得博物馆东部区域处于无序、杂乱情况,严重影响了博物馆整体环境、安全以及公共服务功能实现;博物馆南门万江高架桥未能拆除,过往车辆过多、震动过大,严重影响可园环境风貌以及文物安全。

二是基础设施更新不足。馆区基础设施多年未有太大改观,远远落后于现实客观需求,不能满足公共服务要求与社会发展。馆区游客中心设置于馆区之内,规模拘束,面积较小,位置不合理,不能更好发挥其应有作用;展馆区建筑出现大规模漏水、外墙红砂岩脱落、屋面损坏以及中央空调系统老旧,园林区东湖驳岸下沉、围墙倾斜,可湖、东湖、西湖三湖周边缺乏安全围栏以及等,这些设施以及环境,影响公共服务质量。

三是学术研究人才不足。目前学术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更多局限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缺乏新的研究方向与角度以及新的研究成果,较大限制了博物馆业务进一步发展。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人才储备不足,另一方面在于人才培养不够。

四是文化服务创新不足。目前展览、活动、讲座、博物馆之夜等文化活动虽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应,但更多是从“供”者角度出发,而较少从“需”者角度理解。因此,存在着一定程序化、形式化的情况。例如“可园故事进校园”品牌活动,在内容上只限于“可园主人张敬修、可园营造、可园园林特色”,形式上只限于讲座,未能与更多馆藏文物、学生互动、参与度发生联系影响活动效果。又如“可园小学士”,活动有参观、讲座、听曲、看戏、绘画、手工等,但是“十三五”期间很少进行探讨与变化,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

二、“十四五”时期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重要讲话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针政策,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东莞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东莞市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精神与要求,遵循博物馆规律,结合本馆发展水平和工作实际,坚持“五个立馆”的发展方向,即业务立馆、服务立馆、学术立馆、人才立馆、藏品立馆,抓机遇、迎挑战,全面提升博物馆的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水平,强化博物馆文明传承、文化沟通、知识传播和公众教育的职能。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文化惠民。把以人为本作为博物馆事业加速发展的基本理念,牢固树立博物馆文化资源属于人民,博物馆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博物馆文化成果惠及人民的理念,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博物馆建设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坚持创新发展,锻造品牌。循博物馆发展规律,借鉴、引进先进理念,拓展思路,创新发展,坚决破除束缚博物馆发展的思想观念。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博物馆发展观,注重博物馆内涵发展。提高办馆质量,彰显特色,创出品牌。

坚持科研为基,优化服务。 科研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石,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博物馆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以科研为基础,融科研、陈展、文保为三位一体,创新博物馆发展。创新展示教育传播的内容、形式、手段,切实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规范治理,激发活力。严守博物馆法律法规,对博物馆规范治理。创新博物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博物馆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博物馆的活力。

(三)发展目标

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东莞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东莞市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精神与要求,紧扣时代发展潮流,把握文博事业发展的趋势,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高效能”的原则,争取在未来五年左右的时间,把东莞市可园博物馆打造成我市文博行业的标兵,东莞文化亮丽标识,成为品牌优秀、管理先进、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优良,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专题博物馆。

三、“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提升博物馆周边环境

周边环境是博物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实现社会教育功能、文物安全、研究保护以及公共服务功能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博物馆二期工程——博溪渔隐(旧三中)区域工程为契机,全面启动博物馆周边环境提升工程,营造馆外周边环境风貌相协调、馆内环境高质优化、具有独特岭南园林气质的博物馆环境。

——高质量完成博物馆二期工程——博溪渔隐(旧三中)区域工程。此项工程,是本馆“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中心任务之一。此项工程面积约2万平方米,还设计毗连民居、街道等区域。实施此项工程,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解决东部区域无序、杂乱的环境现状,实现博物馆环境提升优化以及博物馆与社区融合;更重要的是可以科学规划空间区域,增设符合现代观众需求的岭南园林建筑数字化展示空间、文物鉴定鉴赏交流空间以及社会教育服务等。

——积极推动万江高架桥拆除工作。博物馆南面门桥万江高架桥是莞穗主要通道,车流较大,一方面车流震动对可园园林建筑具有潜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严重破坏了博物馆周边环境协调性、历史风貌性。在“十四五”期间,利用可园附近地块以及城际城轨建设项目为契机,积极推动万江高架桥拆除,实现博物馆南面环境风貌的恢复,建设与可园风貌协调的街区环境。

——大力提升馆区基础设施设备。鉴于博物馆馆区园林绿化多年未有改观、设施设备老化情况,在“十四五”期间大力环境优化与设施设备更新工程。借力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以及广东园林协会,开展园林环境、植物配置优化研究,对东湖驳岸、相思路的环境进行优化提升,解决东湖驳岸下沉、围墙倾斜的问题,配置园林特殊的台桌凳子等,营造更加符合岭南传统园林协调的气质;对展馆区建筑进行全面维护,解决屋面损坏、天花漏水、外墙红砂岩脱落等问题;对中央空调系统进行更换改造,为文物展示保管提供稳定温湿度环境以及办公创造良好的条件;增设或改造园林安全防护设施如沿湖安全围栏、条凳等。

(二)加强文物保护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和再现,我们要全面贯彻执行“保护为 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继续在保护和征集上下功夫。

一是完成东莞可园防雷工程。此项工程于2018年完成国家文物局立项,在“十四五”期间,要密切跟踪做好工程方案的设计、审批乃至实施工作。

二是做好园林古建筑的常规维护。根据古建筑的常规维护计划,切实做好东南建筑组群的屋顶维护、木构架油漆养护以及西北建筑组群的窗户油漆养护等项目。

三是建立古建筑监测体系。在“东莞可园邀山阁变形监测与动力测试”常规监测基础上,增加环境监测(气象、水文)具体包括降雨、风力、气温、湿度等要素,做好全方位监测工作,逐步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古建筑监测体系,为可园古建筑的预防性科技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是做好馆藏文物修复工作。借助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科研力量,针对馆藏亟待修复的书画藏品进行质地检测、成分测定与研究,制订科学规范书画藏品修复方案,实施藏品修复工作。在“十四五”期间,拟修复书画藏品20件。

五是扎实推进文物征集。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国有博物馆藏品征集规程》以及《东莞市可园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办法》要求做好文物征集工作,在文物征集过程中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专款专用”的原则, 加大文物征集力度。实行多渠道、网络化征集手段,征集反映可园张氏家族、居巢居廉与岭南画派书画文物和历史资料,反映岭南园林建筑实物与历史资料等。目前我馆文物数量12000余件,力争在2025年文物藏品数量达15000余件,形成一定的文物收藏体系。

六是完善藏品管理系统。依据《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 《东莞市可园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东莞市可园博物馆保管部岗位管理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完善藏品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文物库房管理,实现藏品管理信息化、自动化和系统化。

(三)打造精品陈列展览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特有的文化标识,是其实现社会教育功 能的主要方式和手段。陈列展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博物 馆的内涵形象、档次品位,甚至未来发展潜力。“十四五”期 间,我们将以原创性展览为重点,打造高水平、高品位的陈列展览精品。

一是高质量完成《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是“十四五”期间本馆重要的中心工作之一。容庚是东莞人,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文物鉴藏家。容老先生是莞邑之光,是东莞人民的骄傲。作为容庚的家乡,东莞有责任、有义务守护好和传承好先生的美德与风骨。举办《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旨在让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深入了解容庚其人、其事、其精神,让莞邑文脉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要完善陈列大纲,准确把握文字润色,做到逐字、逐句、逐段仔细斟酌,说明文字力求精练、准确、生动;做好脚本文物补充调整及文物的文字说明工作,使文物能很好地融入陈列大纲之中。要抓好深化设计,结合陈列大纲,吸收其他方案亮点,从整体布局、参观流线、空间造型、高科技手段、展览节奏、版式设计、色彩材质、灯光展柜、信息化等方面优化方案。要整合文物资源,充分整合东莞、广州、深圳等地文博机构馆藏以及容庚先生后人珍藏,力争更多更好的文物,以物及人,更好诠释容庚先生风范。要抓好布展制作,成立策展团队,深度参与深化设计;在布展制作期间,配合监理单位,做好现场施工的相关工作,确保按图施工。要抓好竣工验收,组织专家顾问、监理单位,认真对照施工图纸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工程按时保质完成。

二是做好《走向世界的岭南庭院》《居巢居廉馆藏绘画精品展》等原创展览策划工作。要明确展览定位,展览应定位为我馆基本陈列的重要补充,使其成为展示岭南园林、岭南书画艺术展览的重要教材;了解近代岭南传统园林对世界园林发展的影响,以及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要编写好陈列大纲,认真查阅文献资料、著作、论文和相关的史料,借力于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以及英国访问学者,以新理念、新角度、新思维、新成果为指导,编写陈列大纲。要召开专题论证会,邀请行内专家、学者对陈列大纲进行充分论证,提升大纲质量。要做好形式设计,充分吸收《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的设计亮点,通过运用照片、史料、实物、沙盘、景观,特别是运用艺术手法再现园林景观、雅集场景画面,结合声光电高科技手段,特别是数字技术,展现岭南园林对世界园林的影响、撞水撞粉发技法。要抓好展览制作,组织策划团队,组织骨干力量现场办公,保证展览制作顺利推进。

三是引进、制作优质临时展览。在引进展览方面,展览主题既要符合本馆办馆宗旨,又要满足观众的需求,引进群众喜闻乐见的展览。在交流展览方面,必须以本馆原创性展览,必须以本馆特色藏品为基础研究性展览,必须有主题性、有故事性。一方面要进一步将现有的《晚清风尚——东莞可园馆藏铜版画展》《凝固的诗歌》两个展览制作得更加精致,另一方面以新征集的馆藏文物为基础策划展览主题,实现交流展览多样化。展览范围主要依托东莞,辐射粤、港、澳,面向国内。“十四五”期间计划引进临时展览100个,输出铜版画、外销品为主要类型的自创展览10个,设计制作以岭南园林、岭南建筑与岭南书画艺术等专题的流动展览6个,改变以往“展柜+展板”的粗放模式,以“公众喜爱”为办展理念,把临时展览办得出彩、出色、出众。

(四)创新宣教模式

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以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岭南园林与岭南书画艺术资源,坚持“观众至上”的服务理念, 以社会教育为抓手,以文化活动为突破,探索具有本馆特色的宣教创新之路。

一是重点打造特色社会教育项目。“十四五”期间,要充 分利用我馆资源优势,围绕岭南传统园林与民居、岭南文化等主题,结合重大节假日,策划具有岭南文化意象的活动品牌,打造特色社会教育项目。开展年度主题策划活动,由教育推广部牵头,制定当年社教活动主题,相关业务部门围绕社教活动主题,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从观众角度出发,策划相应的社会教育项目。探索实行“项目制”管理模式,即在社会教育项目立项后,由项目负责人召集项目小组的成员,完成整个展览的策划、启动、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探索实施效益评估制度、 绩效奖励制度,以此社会教育项目的水平和效率。

二是提升现有文化品牌。结合文物资源、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现有品牌项目,提升内容趣味性、故事性,增强形式互动性、参与性。“我们的节日”活动,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寒暑假、元旦春节、中秋国庆期间,组织举办重要节假日系列文化体验活动。“可园小学士”“可园故事进校园”活动,坚持互动式、体验性的新型理念,让学生观众学习中,体验着动手的快乐、学习的乐趣。

三是提升文化志愿服务水平。“十四五”期间,面对文化 发展的新常态、新格局和观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我们将从组织架构、志愿者培训、志愿者活动、志愿者考核等几个方面着手,促进我馆文化志愿服务科学发展。在五年内能创新发展理念,提高服务能力,走科学化、普及化、多元化、数字化发展之路。在队伍组成方面,针对性开展文化志愿者招募工作,经过培训、考核,选拔出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实现文化志愿者队伍精干化。在管理方面,修改完善《东莞市可园博物馆文化志愿者管理条例》、  《文化志愿者工作流程》等规章制度,做好服务登记、年终考核工作,统一标识、统一着装,实现管理规范化;组织文化志愿者参加全市统一培训,提升素质和能力,实现培训的定期化、专业化。

四是强化阵地讲解能力。 要不断充实讲解员的历史文化知识。以东莞可园园林建筑、基本陈列讲解为抓手,以重点展览如《容庚与东莞》为契机,积极参与知识点的查找工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著作、论文和相关的史料,深入了解与展览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要做好讲解词的编写工作,在吃透陈列大纲的基础上,针对观众的不同层面,编写不同版本的讲解词。要加强讲解基本功的锻炼。制定培训方案,每年定期进行讲解基本功培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馆授课,从讲解技巧、正确发音、肢体语言、接待礼仪等方面加强锻炼;每年进行讲解考核,全方位考查讲解员的基本素质。“十四五”期间,要全面提升讲解员的阵地讲解能力,锻造一支“内强素质、外展风貌”的讲解队伍。

(五)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探索项目制课题管理模式。项目制,即专业技术人员围绕本馆办馆宗旨,结合自身工作情况以及研究方向,申报研究课题,经专家论证后全面负责课题的策划调研、具体实施。同时,对课题项目实施效益评估制度、绩效奖励制度,以此提高本馆课题研究的质量与数量。

(六)强化安全保障

“十三五”期间,尽管安全工作得到国家、省、市各级检查组以及专家领导好评,但还存在设备老化、监控中心面积拘束等情况。在“十四五”期间,以“博物馆二期工程——博溪景苑工程”的实施为契机,要完成监控中心搬迁,建设一个空间更为宽敞、设备更为先进的、布局更加科学的空间。完成全馆强电电线更新,实现电线电路统一设置与管理。

(七)完善“数字博物馆平台”建设

“十四五”期间,我们充分借助云数据、AI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完善“数字博物馆平台”建设,让更多的城乡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在网络上享受到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

一是完成可园古建筑3D建模数据开发建设项目,力求对可园古建筑进行全方位、多视角展示,同时做好项目的定期检测、维护和保养,确保项目正常运作。

二是完善数字导览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微信、二维码、APP导览服务,让观众免费获得各展览和景点语音导览服务,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和展览的互动性。

四、保障措施

为确保实现“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推进我馆文化事 业快速发展,必须从组织领导、制度机制、经费投入、人才培养、落实责任等多方面提供保障。

(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推进“十四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省、市以及市文广旅体局的决策部署 上来,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东莞市可园博物馆文化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要切实加强对各部门在“十四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相关重点项目的研究,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确保至2025年,《规划》各项目标得到落实。

(二)完善制度保障

修改完善《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工作册》,从工作规则、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安全制度、考评制度等方面规范全馆管理,逐步实现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的博物馆管理体制。成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做法,扎实推进我馆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工作。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管理。创造条件,鼓励社会知名人士、文化艺术界专业人士以及群众代表等以多种方式进入理事会,参与博物馆的决策和监督。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吸引各阶层市民代表加入理事队伍,以确保理事会成员结构的多元性、来源的广泛性和公众的参与性。逐步建立公益目标明确、内部激励机制完善、外部监管制度健全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博物馆服务的需求。

(三)创新管理机制

借鉴一流企业管理运作模式,引入微观运行机制,以服务观众为宗旨,以管理增值为目标,以过程控制、持续改进为手段,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改善馆区环境,给游客营造舒适、宜人的休闲、娱乐环境。与此同时,依据《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及所附评分细则,全力攻克薄弱环节,按照一级博物馆标准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评定标准,做好日常各项管理工作。

(四)落实经费保障

贯彻落实《关于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政策》(试行)和《东莞市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意见》,加大政府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用好用活文化名城建设资金,加强资金的监管评估,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认真做好单位每年的财政预算,以“项目制”为统领,各部门根据《规划》提出的重点实施项目和实施步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项目的资金预算,坚持与财政部门沟通协调,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在项目结束后,针对项目做好绩效评估,接受市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确保合理、规范使用资金。配合构建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多元投入新机制,吸引企业、基金会、社会组织等以各种形式参与博物馆建设。

(五)强化人才支撑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按照博物馆业 务发展需求,招聘一批年轻活力、专业对口、文化程度较高的国内著名高校硕士生加入我馆文博队伍。健全年龄结构、学历 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相协调的博物馆业务骨干队伍;确保在动态组合中求优化,在不断的调整中求稳定,在动态的组合中求效益的人才调整流动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探索成立项目组,合理配置项目人员,做到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实现跨部门人员参与制度,陈列部、保管部、园林古建管理部与教育推广部等部门人员可以跨部门参与项目。加大培训力度,制定培训规划,明确培训重点,把培训作为提升人才素质的基本手段,通过组织各类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培训活动,提升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地提高文化队伍整体素质。

(六)抓好责任落实

各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 的实施方案和详细的责任分工一览表,细化到个人,确保每个项目、每件事情都由专人负责跟进,加强对《规划》的落实力度。部门负责人统筹协调本部门项目,每周组织召开项目工作 例会,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向分管领导汇报。办公室每月定期汇总全馆各相关部门工作进度,形成全馆性材料,上报馆长办公会议讨论;各分管领导要定期督查所分管部门各个项目进展,抓好任务的落实质量,以切实保证各项规划目标任务按期保质完成。

 

 

  

东莞市可园博物馆    

2020年12月20日    


东莞市可园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 年).pdf


相关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