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影展

QQ图片20160329114011.jpg

 

主办单位:广东省流动博物馆  广州鲁迅纪念馆

承办单位:东莞市可园博物馆

展览时间:2016年4月1日至2016年4月25日

展览地点:东莞市可园博物馆第一、二展厅

 


 

电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兴的艺术。世界电影诞生于1895年12月,翌年便传入中国。1905年,《定军山》在北京拍摄,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萌生。

民国初年,广东电影就已起步,但电影公司规模小,出品电影数量有限。1956年,为配合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广东筹办建立国营的珠江电影制片厂,开创了红色电影时代。文革十年,电影制作停滞。文革结束后,广东电影制作重新焕发活力,出品电影在质量、数量上都跃上一个新台阶,留下众多经典的艺术佳作。1992年之后,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环境下,广东电影制作进入市场化时期,出品电影的种类更加多元化。

电影诉说故事,电影也有自己的故事。20世纪里,广东电影一路走来,给观众留下一部部动人心弦、精彩纷呈的故事,而电影发展的路径本身,也是一部曲折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

本展览梳理20世纪广东出品的电影作品,精选电影海报、剧本等实物资料,重现广东电影制作的历史,重温20世纪广东电影的经典作品。

萌芽时代1924-1949

1924年,黎民伟、黎北海兄弟成立民新影片公司,在广州西关拍摄电影《胭脂》,这是最早在广东制作的一部电影,标志着广东电影的诞生。之后的十几年中,广州陆续成立二十多家电影公司,尝试拍摄更多影片。

二三十年代,广州共成立电影公司约二十余家。图为广州电影公司创办人及导演黎民伟、黎北海、梁少坡、邝山笑、唐醒图肖像。

 

红色时代1956-1966

1950年后,改造旧电影体制,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银屏形象,辅助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成为这一时期电影的主题。1956年,珠江电影制片厂筹备建立,拍摄了多部经典故事片,以争取解放、阶级斗争、反击特务为主要内容,人物形象鲜明,情感浓烈,是高度自觉的政治书写,典型体现了红色时代的主题。

灰色时代1966-1976

1966-1976年间,文艺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的前沿阵地,电影首当其冲成为革命的对象,众多电影工作者被打倒,电影创作中断。全国电影制作一片停滞,珠影也陷入停顿,直至文革后期才重新开始,但数量屈指可数。

黄金时代1977-1992

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逐渐步入正轨,电影业随之复苏,电影与戏曲脱离。广东电影迎来创作高潮,在质量、数量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从电影类型来看,复苏初期,广东出品的电影仍以革命、惊险反特题材为主。80年代中叶,电影类型日益多元化,娱乐片逐渐占据市场。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此后两年间,政治、社会、文化开始朝着正常的轨道转向,但这种转变还是小心翼翼的,徘徊观望的。电影业百废待兴,广东电影工作者以巨大的热情,恢复创作,拍摄故事片多部。

春雨潇潇1979-1983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随后,中国进入了思想解放的新时代,电影界展开了电影艺术的大讨论与积极探索。广东电影人密切关注现实,将电影从政治宣传中解放出来,探索画面、声音等电影语言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创作出《春雨潇潇》、《乡情》、《逆光》、《乡音》等反映真实生活、关注个体命运的经典艺术作品,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百花齐放1984-1992

80年代中叶,中国艺术又开始与世界潮流碰撞,进入多样化探索的新时期。电影成为大众文化的中心,“成为万人空巷的热门艺术”。珠影创作出《绝响》、《心香》等思想内涵深刻的作品,《孙中山》等主旋律电影,以及《暂缓逮捕》等娱乐片。1985年,深圳电影制片厂成立,佳作连连。

市场时代1993-1999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型。商业大潮波涛汹涌下,电影体制改革,进入市场化时代,电影创作迎合观众,注重娱乐化需求,商业电影成为主流,并掀起与港台联合拍片的高潮。

结语: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广东电影经历新生、探索、停滞、复苏及繁荣等几个阶段,为观众留下美好的光影记忆,丰富了人们的心灵与生活。

如今,广东电影制作走向市场化,出品电影类型日益多元化,电影技术日趋成熟,我们希冀在电影市场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局面下,广东电影再创辉煌。

 

 

 

相关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