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园林、诗词与夏令营,沉浸式打开“可园小学士”的暑假
穿梭于亭台楼阁品读楹联,在擘红小榭冰镇龙眼,品鉴岭南晚清著名画家名作,用粤语吟诵古典诗词……
暑期一到,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变身为了一位难求的“夏令营”,近300名10-13岁青少年做了一次可园小学士,在书画家、建筑家、美学家等身份中,研习传统文化,探寻园林古建风雅,开启了一段难忘的莞邑寻根之旅。
学员们在可园学习园林知识。
8月8日2024年可园博物馆“可园可以”小学士夏令营圆满收官。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的可园,今年将夏令营全新升级,围绕可园故事、古建园林、诗词、楹联等文化元素,设计听、说、读、画、看、触等多方面的互动体验形式,策划出“可园可以”拼一拼、画一画、联一联、找一找、读一读五大系列活动。
可园是岭南园林中的典范,三亩三的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样样俱全,是青少年学习了解古建筑知识的优质实践场所。
在读一读活动中,学员们了解可园古诗词的创作背景。
拼一拼活动中,学员们漫步于古建筑群中,或登高阁邀山入怀,或赏湖光潋滟,认识亭、台、楼、阁、厅、堂、轩、院、桥、榭等不同建筑类型及其特点,在知识与趣味的平衡间,感受岭南园林布局之美。
学员们徜徉于古建筑间。
学员们寻找藏在可园隐蔽地方的十二种花卉图片,合力完成《十二花神图册》拼图。
经过实地考察,学员们分小组进行手工模型创意搭建,自主设计小型立体可园。在学员们的手中,可轩、双清室、邀山阁、问花小院、绿绮楼、可堂、可亭等建筑有了新的生机。
学员们动手搭建可园模型。
在读一读活动中,可园博物馆还通过在古建筑中进行诗词题写、非遗木屐体验、古诗词方言朗读等形式,让学员们“穿越”回百余年前莞邑先贤毕至的文人雅集,过上了小学士的生活。
学员们脚踩木屐,体验古人日常生活。
在情景式体验、飞花令、古诗词猜猜乐活动里,学员们感受诗词的文字之美、意境之美、生活之美,还精读了岭南画坛一代宗师、岭南画派鼻祖、清末著名花鸟画家居巢客居可园时所作组诗《张德甫廉访可园杂咏十五首》。
学员们在古诗词创作场景中诵读诗篇,现场用书法题写诗词。
“草堂——擘红小谢——可轩——双清室——滋树台——绿绮楼——邀山阁——雏月池馆——可亭”,找一找活动里,学员们寻访文人雅士曾经聚集、吟诗作画、交流思想的地方,集章打卡;寻找藏于古建园区隐秘角落的楹联文字,串联出完整楹联;跟随居廉的绘画作品《十二花神图册》在园中“寻花卉”……在团队探索、自我发现、竞技比拼中,学员们品味古人诗情画意,深入了解和感悟园林古建筑之美和人文历史之韵。
学员们穿梭于古建筑间打卡。
“未荒黄菊径,权作赤松乡。”“十万买邻多占水,一分起屋半栽花。”“擘红怜指嫩,台榭风清评妃子。”联一联活动里,学员们实地品读三副可园经典楹联及背后故事;在擘红小榭,学员们沉浸式体验采摘、冰镇、品尝龙眼,随后游园寻联。
在擘红小榭,学员们沉浸式体验采摘、冰镇、品尝龙眼。
在画一画环节,学员们伴随着古韵,在园中寻找古建筑中的中国智慧,解析传统花鸟画的画法及艺术特点,品鉴岭南晚清著名画家名作。在实地采风后,学员们从国画、水彩、马克笔、油棒画和黏土五种绘画材料中选择,画出心中可园的风物。
夏令营旨在利用可园古香古色的园林建筑及综合馆区的现代功能,打造有别于课堂教育的可园特色教育平台。自2014年举办以来,夏令营已经走过十年磨砺与积淀,已经成为东莞一项深入人心的文博品牌教育活动。
在绿绮楼学员们悠闲听曲、品读楹联。
如今,随着活动影响力的逐渐加大和创新玩法的破圈,夏令营逐渐也受到更大范围的关注,在青少年和家长群体中筑起优良口碑。
可园博物馆副馆长秦文萍表示,今年夏令营有三个特色,一是沉浸式、实景式体验诗、画、楹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分众化根据中高年级的小朋友特点设计教育活动,三是知识输出为辅、尽情玩耍为主,与学校课堂教育进行区分。
分众化设计教育活动是夏令营的一大亮点。
“在AI背景下,我们推出夏令营活动,目的是帮助孩子们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脱离出来,建立与客观世界的真实联结,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实实在在地体验解决问题后带来的成就感。”秦文萍说道。
可园博物馆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发挥博物馆教育科普基地的作用,充分挖掘馆内资源,助力青少年综合素养提升,进一步激发公众认识岭南文化、了解莞邑历史、关爱东莞、不断向上的源动力。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马新杰
转载自:南方+